2022新格局|大運河畔 “好風光”

全國人大代表李麗華
提起大運河,來自滄州的全國人大代表、農工黨河北省委副主委李麗華侃侃而談。雖然現在滄州和眾多大運河沿線城市一樣,難見舊時帆影云集的景象,但隨著滄州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現在已經修復保護176處文化遺產和375個非遺項目,致力于再現畫中詩意和詩中美景,努力讓大運河成為滄州最具魅力的生態名片、文化印記和產業高地。
全國人大代表崔海霞
展開530公里大運河河北段的畫卷,上連京津、下接魯豫,流經滄州、衡水等21個縣(市、區),仿佛一幅流動的文化長卷。全國人大代表、衡水市副市長崔海霞說,衡水市積極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實施了39項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規劃建設重點工程項目,總投資127.3億元。針對大運河文化價值發掘尚待深入、跨省統籌管理機制不夠完善、資源要素存在制約等問題,崔海霞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徐英
全國政協委員、省文史研究館館長徐英表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河北段的建設打造了一個連接京津冀水陸文化景觀的大通道,溝通了京津冀緊密相連的千年文脈,要以文化建設為引領,堅持保護、傳承、利用的原則。
徐英:比如,可以積極整合各方面研究力量,把大運河文化的遺產——這些珍寶,和我們最新的時代元素結合起來,進一步豐富運河文化的內涵和時代精神;把大運河文化帶的建設和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融合起來,構建以點連線協調發展的文化綜合帶;還要加大宣傳力度,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廣泛參與進來,形成一個共建、共治、共享、共贏的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新格局,打造出一個燕趙文化的新高地、文旅融合發展的新樣板。
記者|高麗紅
最新評論